日前,由希望树牵头,联合清华大学定制的我国首个针对除醛速率测试的团体标准《被动式室内空气净化产品净化速率测试方法》(以下简称《标准》)正式落地,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发布,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标杆。
“被动式空气净化产品指的是:通过静态物理吸附或化学反应净化空气的凝胶、活性炭、喷雾等产品。”该标准主要起草人、专业除甲醛品牌“希望树”研发总监白剑芸表示,为及时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室内空气质量改善需求,该领域的产品更新换代快,产品检测标准的制定没能跟上产品的研发速度,此前,有针对性的测试标准尚未出台。缺少规范制约,导致一些企业“玩猫腻”“钻空子”,行业中乱象丛生。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99.8%、99.9%等较高的数值,是当前空气净化产品标注中的最常见的除醛率。但整个行业都专注于内卷除醛率,且可能会以“堆量”的方式提高除醛率,会给消费者造成产品在实际使用环境中除醛率高的假象。在实际使用环境中,产品的除醛率远低于其标称值,无法有效消除室内空气中的甲醛,这是在为消费者“埋雷”。
据清华大学建筑环境检测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系教授张寅平介绍:“甲醛通常存在于人工复合板等建筑材料或建筑装饰装修材料中,会释放到空气中,且释放速率会随温度上升,因此夏季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相对较高。此外,材料中甲醛释放的时间可以很长,有些材料可释放20年以上。甲醛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一类致癌物,人长期暴露在甲醛浓度较高的室内空气环境中,会严重危害健康”。
为“照亮”模糊不清的“灰色地带”,《标准》从检测方法角度出发,通过优化检测时的污染物释放方式、检测舱体使用个数、数据计算方式等,提升对产品吸附甲醛、苯系物、TVOC等有害物质速率的检测精确度,提出一套以污染物净化速率为评判核心的检测和计算方法,为标准条款的制定积累相关基础。
原有净化效果的评价方法只能给出指定用量的待测样品在实验环境舱中的净化效果(即舱内浓度降低的百分比),但是实际使用当中,房间体积、房间通风换气次数、房间内污染物实际源强、净化材料实际用量等都与试验环境舱条件有较大差异。本标准提出的方法能够测定单位用量净化材料的吸附速率(即R值),从而在实际使用场景中,能预测净化产品按照一定量使用后,房间污染物浓度的实时变化。
“《标准》为市场中的被动式室内空气净化产品,提供了统一、客观的净化性能测试方法,将有助于被动式室内空气净化产品质量的提升。”希望树创始人潘浩表示,希望树将加大研发投入,探索更先进的技术方案,并积极寻求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机会,共同推进室内环境净化事业的发展。
张寅平教授认为:“有一些新型污染物尚未列入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22),不代表那些新污染物对人类健康没有危害,而很可能是其危害还未被充分认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社会需求与行业的发展,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即室内空气净化相关标准也会不断改进”。
该团体标准的实施,将促进室内空气净化技术的提升及市场规范化的进程,为消费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净化产品。同时,该标准的出台也将为相关企业指明了研发方向,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室内空气净化需求。随着标准的普及和应用,预计未来室内空气净化市场将迎来更加健康和有序的竞争环境。
【免责声明】【广告】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评论